钛合金凭借比强度高、耐腐蚀性优异、耐高温等特性,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医疗器械等高端领域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升级,对钛合金构件的加工精度、表面质量和生产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钛合金导热系数低、化学活性高、弹性模量小等特点,使其加工过程面临切削温度高、刀具磨损快、表面质量难控制等诸多挑战,成为制约其广泛应用的关键瓶颈。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钛合金加工技术展开了深入研究,从冷却润滑方式优化、表面强化工艺创新到刀具技术升级、生产流程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例如,低温微量润滑(CMQL)技术有效解决了传统冷却方式的效率低下问题,超声滚压工艺显著提升了零件表面性能,先进刀具材料的应用则大幅提高了铣削加工效率。同时,金属平衡管理作为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提升材料利用率、降低成本提供了系统方法。
凯泽金属基于四篇核心研究文献,系统梳理钛合金加工中的关键技术,包括切削加工中的润滑与刀具选择、表面强化中的超声滚压工艺、生产管理中的金属平衡方法,整合实验数据与应用案例,为钛合金加工技术的工程应用提供全面参考,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一、钛合金加工性能及核心挑战
1.1 材料特性与加工难点
钛合金的加工性能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密切相关:
导热系数低:TC4 钛合金的导热系数仅为 16.8 W/(m・K),约为 45 钢的 1/5,切削过程中热量难以扩散,导致刀尖温度急剧升高(可达 1000℃以上),加速刀具磨损 [1]。
化学活性高:高温下易与刀具材料(如钨、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黏结磨损,尤其在切削速度超过 100 m/min 时,黏结现象显著加剧 [4]。
弹性模量小:钛合金弹性模量约 110 GPa,仅为钢的 1/2,加工时易产生回弹,导致刀具与工件间的摩擦加剧,影响表面精度 [2]。
加工硬化严重:奥氏体组织在切削力作用下易发生塑性变形,形成硬化层(硬度可提高 30%~50%),后续加工时切削抗力增大 [1]。
这些特性导致钛合金加工中普遍存在刀具寿命短(仅为加工钢件的 1/10~1/5)、表面质量差(易出现撕裂、鳞刺)、生产效率低(切削速度通常低于 150 m/min)等问题 [4]。

1.2 典型加工工艺的适应性
不同加工工艺对钛合金的适应性差异显著:
切削加工:车削、铣削等传统工艺面临 “高温 - 高摩擦 - 高磨损” 的三重挑战,需通过冷却润滑优化和刀具创新突破瓶颈 [1,4]。
表面强化:超声滚压、喷丸等工艺可通过引入残余压应力改善表面性能,但需精确控制工艺参数以避免过度加工导致的材料损伤 [2]。
生产管理:钛合金材料昂贵(约为钢材的 5~10 倍),需通过金属平衡管理提高成材率,降低生产成本 [3]。
二、钛合金切削加工技术优化
2.1 冷却润滑方式创新
冷却润滑是控制切削温度、减少刀具磨损的关键手段,不同方式的性能对比见表 1。
表 1 不同冷却润滑方式的加工效果对比(TC4 钛合金,切削速度 240 m/min)
润滑方式 | 主切削力(N) | 表面粗糙度 Ra(μm) | 刀具寿命(min) | 环保性 |
浇注式 | 499.0 | 0.841 | 15 | 差 |
冷风 | 466.1 | 0.773 | 22 | 中 |
CMQL | 389.8 | 0.593 | 35 | 优 |
低温微量润滑(CMQL):通过将低温气流(-5~10℃)与微量润滑油(5~10 mL/h)雾化混合,直接作用于切削区,兼具冷却和润滑双重功效。实验表明,CMQL 可使主切削力降低 23%,表面粗糙度改善 30%,其核心机理是低温抑制了钛合金的化学活性,油膜则减少了刀具与切屑的黏结 [1]。
参数优化:在高速精车时,CMQL 的最佳参数组合为:切削速度 240~300 m/min、进给量 0.15~0.2 mm/r、切削深度 0.2~0.3 mm,此时加工效率与表面质量达到平衡 [1]。
2.2 刀具技术升级
刀具性能直接决定钛合金铣削效率,近年来的创新集中在材料与结构两方面:
刀具材料:伊斯卡公司开发的 IC840 硬质合金,采用高韧性基体与 “巧克力涂层”(PVD 工艺),抗氧化温度达 800℃以上,在 Ti5553 合金铣削中寿命比传统涂层刀具提高 2 倍 [4]。
刀具结构:
XQUAD 玉米铣刀:采用方形刀片径向夹紧设计,排屑槽容积增加 30%,配合高压冷却通道(30 MPa),适合深槽粗加工,金属去除率(MRR)可达 500 cm³/min [4]。
Ti-TURBO 立铣刀:7~9 个不等螺旋角齿设计,有效抑制振动,摆线铣削时表面粗糙度可控制在 0.4 μm 以下,适用于精密型腔加工 [4]。
变形金刚铣刀:可更换刀头设计,6 齿快进给刀头实现进给速度 800 mm/min,粗加工效率提升 40%[4]。

2.3 切削参数协同优化
通过正交试验发现,切削参数对加工质量的影响权重为:进给量>切削深度>切削速度 [1]。以 CMQL 条件下的精车为例:
进给量:从 0.1 mm/r 增至 0.3 mm/r,表面粗糙度 Ra 从 0.5 μm 增至 1.5 μm,需根据表面质量要求严格控制。
切削速度:在 180~300 m/min 范围内,切削力随速度升高而降低(降幅约 15%),因高温使材料局部软化。
切削深度:每增加 0.1 mm,切削力约增加 20%,建议精加工余量控制在 0.2~0.3 mm [1]。
三、钛合金表面强化技术 —— 超声滚压工艺
3.1 工艺原理与仿真分析
超声滚压通过高频振动(20~30 kHz)与静载荷协同作用,使工件表层产生塑性变形,实现晶粒细化和残余压应力引入。有限元仿真(ABAQUS)表明:
应力分布:普通滚压因低频冲击导致残余应力波动大(±200 MPa),而超声滚压(振幅 20 μm)的应力分布均匀,均值可达 - 849 MPa [2]。
强化层深度:随振幅从 5 μm 增至 25 μm,强化层深度从 0.175 mm 增至 0.312 mm,但振幅过大(>25 μm)会导致表层开裂 [2]。
3.2 实验验证与参数优化
实验采用 TC4 钛合金试件,分析静载荷(100~900 N)和振幅(5~25 μm)对表面性能的影响:
表面粗糙度:随振幅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在 20 μm 时达最小值(0.1 μm),因适度塑性变形填充了表面凹坑 [2]。
显微硬度:表层硬度从基体的 230 HV 增至 467 HV,增幅达 103%,强化层深度约 120 μm [2]。
最优参数:静载荷 500 N、振幅 20 μm、滚压次数 2 次,此时表面残余应力 - 849 MPa、粗糙度 0.1 μm、硬度 468 HV,综合性能最佳 [2]。

四、钛合金生产过程中的金属平衡管理
4.1 平衡表的编制方法
金属平衡是衡量生产效率的核心工具,分为两种基本形式:
收支存平衡表:反映物料流转过程,核心公式为:期初库存 + 本期收入 = 本期支出 + 期末库存。以熔铸车间为例,需统计海绵钛、中间合金、成品锭等物料的流转,明确损耗节点 [3]。
投入产出平衡表:聚焦生产转化效率,公式为:投入量 + 期初在制品 - 期末在制品 - 回收品 = 成品产量 + 损失量。某企业应用该表后,钛材成材率从 65% 提升至 72%[3]。
4.2 关键问题与解决措施
废料分类:将废料分为工艺废料(如冒口、飞边)和废品(如裂纹件),前者可返回熔炼重铸(回收率 80%),后者需降级使用 [3]。
数据追溯:采用数字化系统记录各工序物料重量,误差控制在 ±0.5% 以内,避免因计量不准导致的平衡偏差 [3]。

五、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切削加工:CMQL 冷却润滑在高速精车中表现最优,可降低切削力 23%、改善表面粗糙度 30%,配合 IC840 刀具可实现高效加工。
表面强化:超声滚压(振幅 20 μm)能使 TC4 钛合金表层硬度提升 103%,残余压应力达 - 849 MPa,显著改善疲劳性能。
生产管理:金属平衡表可有效提升成材率,通过废料分类和数据追溯,钛材利用率可提高 7% 以上。
5.2 未来展望
技术融合:开发 “切削 - 强化” 一体化工艺,如切削后直接进行超声滚压,减少工序流转时间。
智能优化: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建立切削参数与表面质量的预测模型,实现加工过程的自适应调控。
绿色制造:研究生物降解润滑油在 CMQL 中的应用,进一步降低环境负荷。
参考文献
[1] 国秀丽,吴贵军,张程焱。润滑条件对 TC4 钛合金切削加工影响的实验研究 [J]. 工具技术,2024, 58 (1):31-38.
[2] 马骏。钛合金材料超声滚压加工的仿真分析与实验研究 [J]. 机电工程,2024, 41 (2):345-352.
[3] 李楠,曹瑞,化涛,等。钛加工材的金属平衡探讨 [J]. 世界有色金属,2021 (1):38-39.
[4] Andrei Petrilin. 钛及钛合金铣削加工解决方案 [J]. 制造技术与机床,2022 (7):20-21.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