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店铺|凯泽店铺|凯泽顺企网|凯泽靶材店铺   宝鸡市凯泽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官网!
全国服务热线

0917-337617013759765500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

首页 >> 新闻资讯 >> 技术资料

钛合金环锻件组织性能调控技术突破:TA15/TC6/TC4航空发动机机匣与风电法兰成形工艺全解析

发布时间:2025-08-23 17:23:05 浏览次数 :

钛合金环锻件作为航空航天、风电、核电等高端装备的核心承载部件,其性能直接决定装备的可靠性与服役寿命。例如,航空发动机机匣环件需在500℃以上中温环境下保持高强韧性,风电法兰环件需具备优异的抗疲劳性能与尺寸稳定性,而核电用环件则对耐腐蚀性与组织均匀性提出严苛要求。随着装备向大型化、轻量化方向发展,钛合金环锻件已呈现“大直径、薄壁化、复杂截面”的发展趋势,如国内已成功轧制Φ15.6m奥氏体不锈钢环件、Φ9m铝合金环件,但钛合金因导热性差(仅为钢的1/4)、高温易氧化、相变敏感等特性,其大型环锻件的成形仍面临“裂纹控制难、晶粒均匀性差、尺寸精度低”等技术瓶颈。

60ba6bdf4a182f964d8c12844a3e0f42.jpg

当前钛合金环锻件研究主要聚焦于成形工艺优化、组织性能调控与缺陷抑制三大方向。现有研究表明,锻造温度区间(α+β两相区或近β区)直接决定环锻件的组织类型——两相区成形易获得等轴α+β组织,兼具高强度与高塑性;近β区成形则形成网篮状组织,热强性更优。同时,热处理工艺(如退火温度、保温时间)通过调控次生α相的形态与分布,可显著改善冲击韧性等关键性能,例如TC4钛合金退火温度从700℃提升至850℃时,冲击韧性可从20J/cm²提升至45J/cm²。然而,不同钛合金(如TA15、TC6、TC4)的工艺适配性差异较大,需针对具体合金成分与应用场景制定个性化技术方案。

本文基于5篇核心研究文献,系统整合TA15、TC6、TC4及工业纯钛环锻件的成形工艺参数、组织演化规律与性能调控机制,重点分析制坯-轧制-热处理全流程的关键技术节点,揭示锻造温度、轧制速度、退火制度对环锻件晶粒尺寸、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并提出大型薄壁钛环的缺陷控制策略。通过梳理“工艺-组织-性能”的内在关联,为钛合金环锻件的工程化生产提供数据支撑与技术参考,助力高端钛合金环锻件的国产化替代。

1、钛合金环锻件的材料特性与应用需求

钛合金环锻件的性能优势源于其独特的成分设计与晶体结构,不同牌号的钛合金因合金元素(如Al、Mo、V、Cr)含量差异,呈现出不同的相变特性与力学性能,需根据应用场景精准选择。本节基于文献1(TA15)、文献2(TC6)、文献4(TC4)及文献5(工业纯钛)的核心数据,梳理典型钛合金的成分、相变点及力学性能要求,构建材料-需求匹配体系。

1.1典型钛合金的成分与相变特性

钛合金的相变点(β转变温度)是确定锻造温度区间的核心依据,其值主要由Al(α稳定元素)与Mo(β稳定元素)含量调控。

不同牌号钛合金的成分与相变点参数如表1所示:

合金牌号名义成分(wt%)β转变温度(℃)合金类型主要强化机制文献来源
TA15Ti-6.5Al-2Zr-1Mo-1V970~980近α型Al固溶强化文献1
TC6Ti-6Al-2.5Mo-1.5Cr-0.5Fe-0.3Si940~950α+β型Al固溶+Mo/Cr强化β相文献2
TC4Ti-6Al-4V990±5α+β型Al固溶+V稳定β相文献4
工业纯钛(TA1)>99.5Ti900~995α型细晶强化文献5

由表1可见,TA15因Al当量较高(6.58%),属于近α型钛合金,兼具α型合金的热强性与α+β型合金的工艺塑性;TC6与TC4为典型α+β型钛合金,通过β稳定元素(Mo、V、Cr)改善热加工性能;工业纯钛则因无合金元素添加,相变点范围较宽,塑性优异但强度较低,适用于对强度要求不高的薄壁结构件。

1.2钛合金环锻件的力学性能需求

不同应用领域的钛合金环锻件对力学性能的要求差异显著,航空航天领域侧重高强韧性与中温性能,风电领域关注疲劳性能,而装饰或通用领域则更注重成形精度与成本。基于文献1、2、4的测试数据,典型钛合金环锻件的力学性能指标如表2所示:

合金牌号应用场景室温力学性能(退火态)高温力学性能(500℃)关键性能要求文献来源
TA15航空发动机机匣σb≥950MPa,σ0.2≥880MPa,δ5≥17%,ψ≥48%,αk≥55J/cm²σb≥650MPa,440MPa/100h未断中温持久性能文献1
TC6航空结构件σb≥950MPa,σ0.2≥910MPa,δ5≥15%,ψ≥42%,αk≥72J/cm²400℃:σb≥720MPa,δ5≥18%高温抗拉强度文献2
TC4航空紧固件/医疗σb≥900MPa,σ0.2≥820MPa,δ5≥10%,αkv2≥30J/cm²-冲击韧性(抗断裂能力)文献4
工业纯钛大型薄壁法兰σb≥500MPa,σ0.2≥300MPa,δ5≥20%-塑性与尺寸稳定性文献5

注:表中σb为抗拉强度,σ0.2为屈服强度,δ5为断后伸长率,ψ为面缩率,αk为冲击韧性,αkv2为V型缺口冲击功。

从表2可看出,航空用TA15与TC6环锻件的室温强度均要求≥950MPa,且需满足中温(400~500℃)力学性能;TC4因需应对冲击载荷,对冲击韧性(αkv2)的调控尤为关键;工业纯钛虽强度较低,但塑性要求更高(δ5≥20%),以适应薄壁件的成形需求。

2、钛合金环锻件成形工艺体系与参数优化

钛合金环锻件的成形是“制坯-轧制-热处理”多工序协同的过程,每个环节的参数(如温度、时间、速度)均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组织与性能。本节基于文献1、2、3、5的工艺数据,构建典型钛合金环锻件的成形工艺体系,重点优化制坯温度、轧制速度与热处理制度。

07e6fefdf9ab1a2df896b3e4cb24fa9b.jpg

2.1制坯工艺:组织预处理与缺陷预防

制坯的核心目标是破碎铸态组织、均匀成分分布,并为后续轧制提供合格的环坯尺寸。不同钛合金因相变特性差异,制坯工艺参数需针对性设计。

2.1.1TA15钛合金制坯工艺

TA15为近α型钛合金,对锻造温度敏感,需在α+β两相区进行制坯,以避免晶粒粗大。根据文献1的研究,TA15环锻件的制坯工艺如下:

加热参数:加热温度945℃(β相变点970~980℃以下25~35℃),保温120min,确保坯料温度均匀,避免局部过热;

成形工序:采用“镦饼(压下量30%~40%)→冲孔(孔径Φ350mm)→扩孔(外径Φ425mm)→整形”流程,每道工序间控制坯料降温不超过50℃;

关键控制:终锻温度>850℃,避免低温变形导致裂纹;锻后空冷,防止β相过度分解。

该工艺下,TA15环坯的低倍组织致密(符合1级标准),显微组织为破碎的原始β晶界+细小α相,无冶金缺陷(如疏松、夹杂),为后续轧制奠定良好组织基础。

2.1.2TC6钛合金双温制坯工艺

TC6为α+β型钛合金,文献2对比了“两相区”与“近β区”两种制坯温度的效果,工艺参数与组织差异如表3所示:

制坯温度温度区间类型加热保温成形工序环坯组织特征变形抗力文献来源
930℃α+β两相区100min镦饼→冲孔→扩孔(同TA15)初生α相球化(直径10~15μm),无连续β晶界较高文献2
950℃近β区(相变点+5~10℃)100min同上,但变形速度可提高20%原始β晶界部分破碎,条状α相扭曲较低文献2

由表3可见,近β区(950℃)制坯的优势在于变形抗力降低,材料流动性提升,可提高制坯效率;但需注意:近β区制坯后需快速冷却,避免β晶粒长大。

2.1.3工业纯钛大型薄壁环制坯工艺

工业纯钛(TA1)因高温易氧化、导热性差,其制坯需重点解决氧化与降温问题(文献5):

防氧化措施:制坯前在坯料表层涂覆专用防氧化涂料(如Al₂O₃-SiO₂基涂料),避免加热时氧扩散形成硬脆层;

分段加热:室温→750℃(升温速率40℃/h),保温60min(根据坯料尺寸调整);750℃→980℃(升温速率70℃/h),保温90min,确保芯部温度均匀;

成形控制:采用“镦低拔高”工艺(镦粗至原高度的60%,再拔长至工艺高度),避免冲孔时内孔折叠;终锻温度≥850℃,锻后空冷至500℃后缓冷,防止表面裂纹。

该工艺成功制备出Φ945mm×730mm的环坯,用于后续轧制外径2297mm、壁厚68mm的大型薄壁钛环。

2.2轧制工艺:尺寸精度与晶粒细化协同

轧制是钛合金环锻件实现“直径扩大、壁厚减薄、截面成形”的核心工序,当前主流工艺为径轴向轧制(RARR),其参数设计需结合环件尺寸与合金特性。

2.2.1轧制设备与核心参数

径轴向轧制设备由驱动辊、芯辊、上/下锥辊及导向辊组成(文献3),驱动辊主动旋转带动环件运动,芯辊径向进给实现壁厚减薄,上/下锥辊轴向进给控制环件高度。典型钛合金环锻件的轧制参数如表4所示:

合金牌号环件规格(外径×内径×高度)轧制温度(℃)芯辊进给速度(mm/s)上/下锥辊压下量(mm)定心力(%)文献来源
TA15Φ425×Φ350×80mm880~9203~55~810~15(主轧)文献1
TC6Φ500×Φ380×70mm850~9004~64~78~12(主轧)文献2
工业纯钛Φ2297×Φ2161×711mm850~9005~7(主轧)20~25(总压下量)5(减速成圆)文献5

注:定心力为导向辊对环件的抱紧力占环件径向刚度的百分比,主轧阶段需较高定心力保证环件圆度,减速成圆阶段降低定心力以消除椭圆。

2.2.2轧制曲线设计:以工业纯钛大型薄壁环为例

大型薄壁钛环(壁厚≤70mm)轧制易出现“椭圆、波浪变形”,文献5设计了“初轧-主轧-减速成圆”三段式轧制曲线(图1):

初轧阶段:芯辊进给速度2~3mm/s,定心力15%~20%,主要消除环坯椭圆与壁厚差,轧制力缓慢上升至800~1000kN;

主轧阶段:芯辊进给速度提升至5~7mm/s,定心力降至10%~15%,实现快速壁厚减薄(从162mm减至68mm),轧制力稳定在1200~1500kN;

减速成圆阶段:芯辊进给速度降至1~2mm/s,定心力逐渐降至5%以下,通过导向辊微调环件圆度,最终椭圆度≤5mm,满足设计要求。

2.2.3有限元模拟在轧制工艺优化中的应用

随着数字化技术发展,有限元模拟已成为轧制工艺优化的重要工具。文献3总结了近年来的模拟应用成果:

金属流动模拟:采用Deform-3D软件模拟TC6环件轧制过程,发现两相区(930℃)轧制时,金属径向流动均匀性优于近β区(950℃),可减少孔型填充不满缺陷;

温度场模拟:潘剡等对Φ9m超大型环件进行RARR模拟,发现芯辊进给速度每增加1mm/s,环件温度升高5~8℃,需通过冷却系统控制温度不超过相变点;

应变场模拟:Liang等建立外凹槽截面环件热力耦合模型,通过响应面法优化毛坯尺寸,使截面填充率从85%提升至98%。

2.3热处理工艺:组织调控与性能定型

热处理的核心是通过控制α相的析出与长大,优化环锻件的力学性能。不同钛合金的热处理制度需根据目标性能设计。

2.3.1TA15与TC6的退火工艺

TA15与TC6环锻件主要用于航空结构件,需通过退火消除锻造应力,稳定组织:

TA15退火:820℃×2h空冷(文献1),该工艺可使等轴α相含量保持在30%~40%,β转变组织均匀分布,室温强度≥950MPa,冲击韧性≥55J/cm²;

TC6退火:870℃×1.5h→炉冷至650℃×2h空冷(文献2),该工艺可使近β区轧制的网篮组织中,条状α相细化至5~8μm,与两相区轧制的等轴组织力学性能持平(σb≈955MPa,δ5≈16%)。

2.3.2TC4的退火温度对冲击韧性的调控

TC4环锻件的冲击韧性对退火温度敏感,文献4通过对比700℃、750℃、800℃、850℃四种退火温度(均保温1h空冷),揭示其调控机制:

组织演化:700℃退火时,次生α相呈弥散小岛状(直径2~3μm);随温度升高,次生α相逐渐连接成网状,850℃时网状厚度达8~10μm,与初生α相形成交互结构;

冲击韧性变化:冲击功(αkv2)从700℃的22J/cm²升至850℃的45J/cm²,提升幅度达104%,原因是网状次生α相使裂纹扩展路径曲折(图2),分枝增多,消耗更多能量;

断口特征:700℃退火断口韧窝稀疏(直径5~10μm),850℃时韧窝数量增加,且大韧窝周围分布小韧窝(直径2~5μm),呈典型韧性断裂特征。

2.3.1工业纯钛的消除应力退火

工业纯钛大型薄壁环因轧制后残余应力较大,需进行低温退火(文献5):

工艺参数:600±10℃保温4h,炉冷至300℃以下空冷;

作用效果:残余应力消除率≥80%,环件圆度误差从轧制后的8mm降至5mm以下,且晶粒尺寸保持在50~80μm,避免晶粒粗大导致塑性下降。

3、钛合金环锻件组织演化规律与性能调控机制

钛合金环锻件的“工艺-组织-性能”关系是核心科学问题,不同成形工艺通过改变α相的形态、尺寸与分布,最终影响力学性能。本节基于文献1、2、4的实验数据,揭示典型钛合金的组织演化规律与性能调控机制。

3.1TA15钛合金:两相区成形的等轴组织与中温性能

TA15在α+β两相区(945℃)成形时,组织演化分为三个阶段(文献1):

锻造阶段:原始β晶粒在变形作用下破碎,形成不连续的β晶界,同时初生α相(黑色)沿晶界与晶内析出,呈球状(直径5~10μm);

锻后空冷阶段:残余β相(白色)分解为片状次生α相,形成“等轴初生α+β转变组织”(图3a),其中初生α相含量约35%~40%;

退火阶段:820℃退火使次生α相进一步细化,β转变组织均匀性提升,消除锻造应力。

该组织的力学性能优势体现在:

室温性能:等轴初生α相阻碍位错运动,使σb≥950MPa;同时,β转变组织提供塑性,ψ≥48%,实现“强塑匹配”;

中温性能:500℃时,β转变组织中的次生α相稳定性高,σb≥650MPa,440MPa载荷下100h未断,满足航空发动机机匣的中温持久要求。

c56ceafcd0e7cca18e50d17f5c403700.jpg

3.2TC6钛合金:双温成形的组织差异与性能趋同

TC6在两相区(930℃)与近β区(950℃)成形的组织差异显著,但力学性能相近(文献2),其机制如下:

3.2.1组织演化差异

两相区(930℃):变形时,初生α相(直径8~12μm)与β相同时发生塑性变形,沿金属流动方向被拉长后再结晶,形成等轴α+β组织(图3b),无连续原始β晶界;

近β区(950℃):变形时,原始β晶粒部分长大(直径50~80μm),动态析出条状α相(长度20~30μm),锻后空冷使条状α相扭曲,形成网篮状组织(图3c),原始β晶界轮廓模糊。

3.2.2力学性能趋同机制

尽管组织形态不同,但两种工艺的室温与高温力学性能差异较小(表5):

成形温度室温性能400℃高温性能断裂韧性K1c(MPa・m^(1/2))文献来源
930℃σb=956MPa,δ5=18.3%,ψ=42.0%σb=724MPa,δ5=19.1%75.2文献2
950℃σb=959MPa,δ5=15.6%,ψ=50.9%σb=744MPa,δ5=18.1%78.6文献2

原因在于:

强度贡献:两相区的等轴α相与近β区的条状α相,均通过“位错阻碍”机制提供强度,且两种组织的α相体积分数相近(30%~35%);

塑性补偿:两相区的等轴组织因α相球化,塑性(δ5)更优;近β区的网篮组织因条状α相交叉分布,面缩率(ψ)更高,实现塑性补偿;

断裂韧性:网篮组织中,条状α相使裂纹扩展路径更曲折,断裂韧性比等轴组织高4.5%,更适用于抗断裂要求高的场景。

3.3TC4钛合金:退火温度对冲击韧性的调控机制

TC4的冲击韧性主要由次生α相的形态控制(文献4),其核心机制如下:

裂纹萌生阶段:初生α相(直径10~25μm)可阻碍裂纹萌生,因初生α相颗粒越多,裂纹萌生所需能量越高;700℃退火时,次生α相弥散分布,对裂纹萌生的阻碍作用弱,冲击功较低;

裂纹扩展阶段:随退火温度升高,次生α相形成网状结构,裂纹扩展时需绕过网状α相,路径长度增加(图4);850℃时,裂纹扩展路径比700℃时增加60%以上,消耗更多冲击能量;

断口演化:低退火温度(700℃)时,断口以“解理面+少量韧窝”为主,呈准解理断裂;高退火温度(850℃)时,断口布满韧窝,呈典型韧性断裂,冲击功显著提升。

3.4工业纯钛:轧制与热处理的晶粒控制

工业纯钛大型薄壁环的塑性与尺寸稳定性依赖晶粒均匀性(文献5):

轧制细化晶粒:轧制过程中,变形量≥70%时,原始晶粒(直径100~150μm)被破碎为50~80μm,动态再结晶使晶粒尺寸均匀;

热处理稳定晶粒:600℃退火时,晶粒无明显长大(≤90μm),且位错密度降低,残余应力消除,环件的塑性(δ5≥20%)与尺寸稳定性(圆度误差≤5mm)均满足要求。

4、钛合金环锻件常见缺陷与控制策略

钛合金环锻件成形过程中,因材料特性与工艺参数不当,易产生外部缺陷(如孔型填充不满、椭圆)与内部缺陷(如晶粒粗大、氧化裂纹)。本节基于文献3、5的研究,分析缺陷成因并提出控制策略。

4.1外部缺陷:孔型填充不满与椭圆变形

4.1.1孔型填充不满

孔型填充不满是异形截面环锻件的典型缺陷,分为“始终未充满”与“后期分离”两种类型(文献3),成因与控制策略如下:

成因:

毛坯尺寸不合理:如凹槽截面环件的毛坯径向尺寸不足,导致金属无法填充凹槽;

金属流动不均:轧制时径向流动速度低于轴向流动速度,使孔型处金属不足;

芯辊进给速度过快:导致环件温度升高,β相增多,金属流动性下降。

控制策略:

优化毛坯尺寸:采用响应面法设计毛坯,如斜I截面环件的毛坯径向尺寸需比设计值大5%~8%(文献3);

调整轧制参数:芯辊进给速度降低1~2mm/s,延长金属填充时间;同时,上/下锥辊轴向压下量增加2~3mm,促进金属径向流动;

填充顺序优化:先填充难成形区域(如凹槽、台阶),再填充易成形区域,如锥形法兰环件需先填充锥形面,再填充法兰面(文献3)。

4.1.2椭圆变形

椭圆变形在大型薄壁环锻件中尤为突出(文献5),成因与控制策略:

成因:

轧制时定心力不足:导向辊对环件的抱紧力不够,环件旋转时径向偏移;

芯辊进给不均:芯辊两侧进给速度差异>0.5mm/s,导致环件壁厚不均;

环件刚性不足:薄壁环件(壁厚/外径<0.03)在轧制力作用下易变形。

控制策略:

分段控制定心力:初轧阶段定心力15%~20%,主轧阶段10%~15%,减速成圆阶段5%~8%,确保环件旋转稳定;

芯辊进给同步性:采用伺服控制系统,使芯辊两侧进给速度差异≤0.2mm/s;

增加支撑装置:在轧制薄壁环件时,增加径向支撑辊,提高环件刚性,减少变形。

4.2内部缺陷:晶粒粗大与氧化裂纹

4.2.1晶粒粗大

晶粒粗大会导致环锻件塑性与冲击韧性下降,成因与控制策略(文献3、5):

成因:

加热温度过高:如TC6近β区轧制温度超过960℃,β晶粒长大至100μm以上;

保温时间过长:TA15制坯保温超过150min,初生α相粗化至15μm以上;

变形量不足:轧制变形量<50%,无法破碎原始晶粒。

dbb78122321294ab9ae9d55a1471512a.jpg

控制策略:

严格控制加热温度:TA15制坯温度≤950℃,TC6近β区温度≤955℃,工业纯钛轧制温度≤900℃;

优化保温时间:根据坯料尺寸,保温时间=(坯料直径/100)×60min(如Φ140mm坯料保温84min);

保证变形量:制坯变形量≥60%,轧制变形量≥70%,通过多火次变形破碎晶粒。

4.2.2氧化裂纹

钛合金高温易氧化,形成硬脆的氧化层(TiO₂),在变形时易产生裂纹(文献5),成因与控制策略:

成因:

加热时无防氧化措施:氧扩散进入钛基体,形成厚度>5μm的氧化层;

锻后冷却过快:氧化层与基体热膨胀系数差异大,产生内应力导致裂纹;

变形时氧化层未去除:制坯后氧化层未磨削,轧制时氧化层破碎并引发基体裂纹。

控制策略:

涂覆防氧化涂料:制坯与轧制前,在坯料表面涂覆Al₂O₃-SiO₂涂料,氧化层厚度可控制在<2μm;

分段冷却:锻后先空冷至500℃,再缓冷至室温,减少热应力;

中间清理:制坯后磨削表面氧化层(去除厚度≥0.5mm),再进行轧制。

5、总结与展望

5.1核心结论

材料-工艺匹配体系:TA15需在β相变点下20~40℃(940~960℃)成形,获得等轴α+β组织,满足中温性能要求;TC6近β区(950℃)成形可降低变形抗力,且力学性能与两相区成形持平;TC4通过800~850℃退火,可使冲击韧性提升至45J/cm²以上;工业纯钛需涂防氧化涂料,分段加热至980℃制坯,确保薄壁环成形。

成形工艺优化方向:制坯需重点控制加热速度与辅具预热,避免氧化与降温;轧制采用“初轧慢-主轧快-减速成圆”曲线,定心力分段调整,确保尺寸精度;热处理需根据目标性能设计,如TA15的820℃退火、TC4的850℃退火。

组织-性能调控机制:等轴α相主导强度与塑性平衡,网篮状组织提升断裂韧性,网状次生α相延长裂纹路径;通过控制α相的形态(球状、条状、网状)与尺寸(5~10μm),可实现钛合金环锻件的性能定制。

缺陷控制关键技术:孔型填充不满需优化毛坯尺寸与填充顺序,椭圆变形需控制定心力与芯辊同步性,晶粒粗大需严格控制加热温度与变形量,氧化裂纹需涂防氧化涂料并中间清理。

f3c099a6ec42ebf608821875be8b9ec9.jpg

5.2未来展望

复杂异形截面环锻件技术突破:针对航空发动机机匣的“L型、台阶型”复杂截面,需开发“制坯-轧制-热处理”一体化工艺,结合有限元模拟预测金属流动,实现近净成形。

微观组织数字化模拟:当前有限元模拟多聚焦宏观成形,未来需发展微观组织模拟技术,如基于晶体塑性理论,预测轧制过程中α相的形核、长大与分布,实现“形性一体化”调控。

智能化轧制装备开发:开发具备“温度-应力-组织”实时监测的智能轧环机,通过AI算法动态调整轧制参数(如芯辊进给速度、定心力),减少人为干预,提高产品一致性。

新型钛合金环锻件研发:针对风电、核电领域的需求,研发耐疲劳钛合金(如Ti-6Al-4V-ELI)、耐蚀钛合金(如Ti-32Mo)的环锻件,拓展钛合金环锻件的应用范围。

参考文献

[1]杨洪涛,何剑雄,谭勇,等.TA15钛合金环形锻件组织与性能的研究[J].锻压技术,2005(Z1):137-139.

[2]杨洪涛,何剑雄,谭勇,等.TC6钛合金环形锻件组织与性能的研究[J].宇航材料工艺,2005(4):52-54.

[3]李兆通,李亮,景财年,等。大型环锻件轧制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2021,56(6):31-37.

[4]都海刚,檀雯,岳旭,等。退火温度对TC4钛合金薄壁环材冲击韧性的影响[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20):62-63.

[5]郭锐涛,张素芳,张广威,等。大型薄壁钛环成形工艺[J].大型铸锻件,2016(1):52-53.

相关链接

Copyright © 2022 宝鸡市凯泽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陕ICP备19019567号    在线统计
© 2022 宝鸡市凯泽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在线客服
客服电话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
0917 - 3376170
扫一扫

kzjsbc.com
凯泽金属手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