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店铺|凯泽店铺|凯泽顺企网|凯泽靶材店铺   宝鸡市凯泽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官网!
全国服务热线

0917-337617013759765500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

首页 >> 新闻资讯 >> 凯泽动态

全生命周期低碳:建筑钛材的绿色生产与循环利用技术进展 —— 海绵钛低碳冶炼、构件回收工艺与碳足迹优化的产业实践

发布时间:2025-10-10 10:47:03 浏览次数 :

一、引言:建筑行业转型下钛金属材料的战略价值

建筑行业正面临超高层化、滨海开发、文化遗产保护与 “双碳” 目标的多重需求,传统建筑材料(如不锈钢、铝合金、普通钢材)逐渐暴露性能短板:超高层结构需兼具高强度与轻量化以降低自重,滨海建筑受氯离子侵蚀导致传统金属腐蚀失效周期缩短至 10-15 年,古建筑修复面临 “材质匹配性” 与 “工艺传承性” 的双重挑战,而低碳目标则要求材料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可控。在此背景下,钛金属材料以其独特性能成为突破这些瓶颈的核心选择。

1.jpg

钛金属的应用优势源于其固有特性:密度仅 4.5g/cm³(为钢的 57%、铜的 50%),比强度达 366N・m/kg(远超不锈钢的 178N・m/kg);在海洋环境中腐蚀速率<0.001mm / 年(6、7),通过阳极氧化可生成厚度 3-5μm 的稳定氧化膜,CASS 盐雾试验 2000h 无腐蚀痕迹(9);热膨胀系数仅为不锈钢的 50%、铝的 30%,与混凝土、石材接近,减少建筑温差变形应力(8);且可通过 3D 打印、微合金化等技术实现性能与造型的精准调控(1、11)。

从应用历程看,建筑领域钛金属已从 1973 年日本早吸日女神社屋顶(8)的首次尝试,发展为如今覆盖表皮、结构、防腐、修复的全场景应用:2023 年全球建筑用钛量达 1.8 万吨,我国占比 59%(4),国家大剧院、杭州大剧院等标志性建筑推动钛材国产化率从 2010 年的 35% 提升至 2024 年的 65%(4、5)。近年随着 3D 打印、微合金化等技术的融入,建筑钛金属应用呈现 “功能复合化、生产低碳化、设计数字化” 的新特征,其技术进展与工程实践对推动建筑行业转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建筑表皮与装饰:钛金属的美学创新与性能升级

建筑表皮是钛金属应用最成熟的领域,近年通过阳极氧化着色、3D 打印成型及表面处理技术革新,实现 “美学表达” 与 “功能防护” 的双重突破,解决传统金属表皮色彩单一、耐候性差、造型受限的问题。

2.1 阳极氧化着色:色彩可控性与耐候性的协同优化

钛金属表皮的色彩创新核心在于阳极氧化技术的突破。传统酸洗、喷砂处理仅能呈现钛的本色或单一哑光效果(5),而阳极氧化通过调控电解电压与电解质成分,可实现 10 余种稳定色彩,且色彩源于氧化膜的光干涉效应,无褪色风险(9)。

技术原理:以 1% H₃PO₄为电解质,钛材为阳极、铝为阴极,随电压从 10V 升至 50V,氧化膜厚度从 3μm 增至 10μm,色彩依次呈现金黄、赤紫、青绿、蓝绿等(9)。其中直流电解电压为交流电解的 1.2 倍时,可获得相同色彩,为大面积幕墙着色提供工艺适配性;通过 “激光照射 + 二次阳极氧化”,可在钛板表面形成多色彩分区,如日本群马县生涯学习中心 “虹之塔”,通过电压梯度调控实现塔身色彩渐变(9)。

2.jpg

性能优化:阳极氧化钛表皮的耐候性显著优于传统金属:经 500h 日晒气候色牢度试验,色彩变化值△E*<6,目测无明显变色,而彩色铝在 300h 后△E*>10、彩色不锈钢在 500h 后△E*>10(9);在滨海环境中,阳极氧化钛板的氯离子渗透速率仅为不锈钢的 1/20,使用寿命达 100 年(6)。

工程案例:国家大剧院采用 1.8 万片 TA2 纯钛板(厚度 0.5-1.5mm),通过阳极氧化处理呈现银灰色金属光泽,经 17 年服役无变色、无腐蚀(4、5);上海东海广场 SOHO 售楼处采用阳极氧化青色钛合金装饰构件,配合 3D 打印自由曲面,打造 “科幻感” 室内空间(1);广州某民居项目则应用彩色钛冰花板,通过 “喷砂 + 着色” 工艺降低表面反光率至 15%,兼顾美观与居住舒适性(4)。

2.2 3D 打印成型:非线性造型与定制化的突破

传统钛金属表皮受轧制、冲压工艺限制,难以实现复杂非线性造型,而 3D 打印技术通过逐层堆积,为建筑表皮的美学创新提供新路径,尤其适用于博物馆、艺术馆等对造型有特殊需求的建筑(1、2)。

工艺适配性:建筑表皮钛构件多采用激光选区熔化(SLM)技术,以粒径 20-50μm 的 TA2 钛粉为原料,激光功率 200-300W、扫描速度 800-1200mm/s,可实现最小特征尺寸 0.1mm 的精细造型(1)。荷兰埃因霍温 3D 打印房屋的钛合金装饰面板,通过 SLM 打印出蜂窝状肌理,无需后期加工即可直接装配,较传统锻造工艺减少废料 40%(1)。

结构 - 美学融合:3D 打印钛表皮可集成 “装饰 - 保温 - 承重” 功能,如中建二局 2024 年试点项目,采用 SLM 打印中空钛合金面板,内部填充岩棉保温层,面板壁厚 3mm,抗拉强度达 950MPa,传热系数 K 值≤1.8W/(m²・K),较传统 “钛板 + 保温层” 复合结构重量减轻 30%(1、4)。

成本控制:通过 “数字孪生 + 3D 打印” 的协同,可优化钛构件的材料分布:北京某文创建筑的钛合金装饰格栅,通过拓扑优化删除非受力区域,打印材料用量减少 25%,同时保持格栅的力学稳定性,单平米成本从 2020 年的 800 元降至 2024 年的 550 元(1、2)。

2.3 表面处理工艺:功能化与个性化的拓展

除阳极氧化外,近年轧制压花、喷砂 + 酸洗等表面处理工艺的创新,进一步丰富钛表皮的功能与质感。

轧制压花技术:通过电火花或激光处理轧辊表面,对 TA2 纯钛板进行平整轧制,可形成规律凹凸肌理(5)。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开发的 “菱形压花钛板”,凹凸深度 0.5mm,表面粗糙度 Ra=1.2μm,既增强面板的抗风揭性能(风压承载力提升 15%),又通过肌理反射实现建筑表皮的光影变化,已应用于合肥大剧院幕墙(5)。

喷砂 + 酸洗复合处理:先通过 80 目石英砂对钛板喷砂,再经 HF+HNO₃酸洗液处理,可获得 “哑光金属色 + 规律纹理” 的表面效果(5)。广州某滨海酒店采用该工艺的钛合金外墙板,表面反光率<10%,避免强光反射对周边环境的干扰,同时酸洗形成的钝化膜使耐盐雾性能提升 20%(4、5)。

三、建筑结构工程:含钛高强钢的性能突破与超高层应用

传统建筑结构钢存在抗震性能不足、耐蚀性差的问题,尤其在超高层建筑中,需通过增厚截面或添加防腐涂层满足需求,导致建筑自重增加、成本上升。近年含钛建筑高强钢通过微合金化技术,实现 “强度 - 韧性 - 耐蚀性” 的协同优化,成为超高层结构的新型材料选择。

3.1 微合金化调控:TiC 析出强化的性能机制

含钛建筑高强钢的核心技术在于钛的微合金化作用,通过控制钛含量(0.02%-0.15%),在钢中形成细小弥散的 TiC 粒子,实现晶粒细化与沉淀强化(11)。

组织与性能演变:当钛含量从 0 增至 0.06% 时,Fe-Si-Mn-C-Ti 钢的显微组织从 “基体 Fe + 粗大 M₃C 碳化物” 转变为 “基体 Fe + 细小球状 TiC(粒径<5μm)”,晶粒尺寸从 20μm 细化至 8μm;腐蚀电位从 - 0.615V 正移至 - 0.524V(正移 91mV),磨损体积从 34×10⁻³mm³ 减少至 25×10⁻³mm³,耐蚀性与耐磨性显著提升;但钛含量超过 0.15% 时,会形成带尖锐棱角的 TiN 粒子,导致腐蚀电位负移至 - 0.581V,性能反而下降(11)。因此 0.06% 是最优钛含量,可实现 “细晶强化 + 沉淀强化” 的协同。

力学性能提升:含钛 0.06% 的高强钢抗拉强度达 700MPa,屈服强度 620MPa,延伸率 22%,满足 GB/T 19879-2015《建筑结构用钢板》对 Q690 级钢的要求;其抗震性能优异,在 - 40℃低温下冲击功达 58J,是普通 Q690 钢的 1.5 倍,适用于高烈度地震区超高层(11)。

3.jpg

工艺适配性:含钛高强钢的热加工性能良好,在 1150-1170℃锻造温度下,变形抗力较普通高强钢降低 10%,可通过 “热轧 + 控冷” 工艺生产厚度 8-50mm 的板材,用于超高层核心柱、转换梁等构件(11)。

3.2 超高层结构应用:轻量化与抗震的工程实践

含钛高强钢的轻量化优势在超高层结构中尤为显著,可减少构件截面尺寸与建筑自重,降低基础造价。

核心柱优化:某 300m 超高层项目采用含钛 0.06% 的 Q690Ti 钢制作核心柱,柱截面尺寸从普通 Q690 钢的 1200mm×1200mm 缩减至 1000mm×1000mm,单柱重量减轻 30%,同时柱的轴压比从 0.85 降至 0.78,抗震储备系数提升 12%(11)。

节点连接创新:含钛高强钢的焊接性能优异,热膨胀系数低(11×10⁻⁶/℃),焊接时热感应裂纹发生率<0.1%(6、11)。深圳某超高层采用 “含钛高强钢 + 螺栓球节点” 连接钢框架,节点焊缝经 UT 探伤合格率达 100%,在 2023 年台风 “泰利” 期间,框架最大水平位移仅 15mm,满足规范要求(4、11)。

耐候性拓展:含钛高强钢的耐大气腐蚀性优于普通高强钢,在工业污染环境中,腐蚀速率仅为普通钢的 1/5(11)。天津某超高层办公楼采用含钛 0.06% 的耐候钢外墙板,无需涂漆防护,经 5 年服役仅表面形成均匀锈层,无锈蚀剥落,较涂漆方案节约维护成本 60 万元 / 年(4、11)。

3.3 低碳生产:钛微合金化与绿色工艺的融合

含钛建筑高强钢的生产过程同步实现低碳化,符合建筑行业 “双碳” 目标。

冶炼工艺优化:采用 “转炉 - 炉外精炼 - 连铸” 短流程工艺,配合钛铁合金精准添加,可减少冶炼能耗 15%;河北某钢厂通过该工艺生产含钛高强钢,吨钢碳排放较传统长流程降低 23%(11)。

废料回收利用:含钛高强钢的边角料可通过真空感应炉重熔回收,TiC 粒子在重熔后仍保持弥散分布,回收钢的力学性能与原生钢差异<3%(10、11)。2024 年该钢厂含钛钢废料回收率达 98%,年减少固废排放 1200 吨。

四、滨海建筑防腐:钛材的长效防护与体系创新

滨海建筑受海水、海风侵蚀,传统不锈钢、碳钢构件的腐蚀失效周期短(5-10 年),需频繁更换维护,不仅增加成本,还可能引发结构安全隐患。钛金属凭借优异的耐海洋腐蚀性,成为滨海建筑防腐的理想材料,近年通过包覆、合金化、复合结构等技术,形成 “被动防护 + 主动强化” 的防腐体系。

4.1 钛材包覆技术:既有结构的防腐升级

对于已建或在建的滨海建筑,钛材包覆技术可在不改变原有结构的前提下,实现长效防腐,尤其适用于桥梁、码头等大型基础设施。

技术方案:采用 TA10 钛合金板(Ti-0.3Mo-0.8Ni)包覆钢构件,通过螺栓连接或扩散焊接固定,包覆层厚度 2-3mm,接口处采用氟橡胶密封(6、8)。日本东京湾横跨道路桥 12 座桥桩采用该技术,1993 年竣工后 2006 年检测显示,钛包覆层无腐蚀,钢桩腐蚀深度<0.1mm,远优于未包覆钢桩(腐蚀深度 2.3mm)(6)。

国内应用:厦门某跨海大桥 2022 年对桥墩钢套箱进行钛包覆改造,采用 TA10 钛板(厚度 2.5mm),通过 “喷砂除锈 - 钛板裁剪 - 螺栓固定 - 密封胶填缝” 工艺,改造后桥墩的腐蚀速率从 0.12mm / 年降至 0.001mm / 年,预计使用寿命从 20 年延长至 50 年(4、6)。

成本效益:虽然钛包覆初期成本较高(吨钢包覆成本约 1.2 万元),但全生命周期成本优势显著:深圳某滨海电厂的钛包覆凝汽器管,较不锈钢管初始成本高 3 倍,但寿命从 8 年延长至 30 年,全生命周期成本降低 40%(6、7)。

4.jpg

4.2 钛锌合金:新型滨海建筑表皮的防腐选择

钛锌合金(Ti 含量 0.1%-0.3%)结合锌的牺牲阳极保护与钛的稳定氧化膜特性,耐海洋腐蚀性优于纯锌与不锈钢,近年在滨海建筑屋顶、幕墙中逐步应用(6、8)。

性能优势:钛锌合金的密度 7.2g/cm³,热膨胀系数 0.022mm/(m・℃),与混凝土接近,减少温差变形;其在海水中的自腐蚀电流密度仅 6.025×10⁻⁸A/cm²,是不锈钢的 1/20(6)。上海某滨海住宅项目采用钛锌合金屋顶,经 3 年服役无斑点腐蚀,表面形成均匀的锌钛复合氧化膜,反射率保持在 60% 以上,降低建筑夏季制冷能耗(4、6)。

加工与安装:钛锌合金可通过轧制形成卷材或板材,弯曲半径最小为厚度的 5 倍,适用于曲面屋顶;其焊接性能良好,采用氩弧焊即可实现可靠连接,厦门某滨海酒店的钛锌合金幕墙,焊接接头抗拉强度达 300MPa,满足风压承载力要求(6、8)。

4.3 复合防腐结构:钛材与其他材料的协同防护

针对滨海超高层的复杂环境,近年开发 “钛材 + 混凝土”“钛材 + 玻璃” 的复合结构,实现 “防腐 + 承重 + 透光” 的多功能集成。

钛 - 混凝土复合柱:以含钛高强钢为内芯,外包钛合金网笼,再浇筑海工混凝土,形成 “钢芯承重 - 钛网防腐 - 混凝土防护” 的复合结构(6、11)。青岛某 40 层滨海公寓采用该结构,柱截面尺寸 800mm×800mm,在模拟海洋环境中浸泡 1000 天后,钢芯腐蚀深度<0.01mm,混凝土无碳化剥落,承载力保持率达 98%(4、6)。

钛 - 玻璃复合幕墙:在双层中空玻璃间嵌入钛合金格栅,格栅厚度 1.5mm,间距 200mm,既起到遮阳作用,又通过钛格栅的防腐性保护玻璃密封胶条(4)。三亚某滨海酒店采用该幕墙,钛格栅经阳极氧化处理呈现蓝色,与玻璃形成 “蓝白渐变” 视觉效果,同时格栅减少紫外线对胶条的老化影响,延长幕墙密封寿命至 15 年(4、9)。

五、古建筑修复与文化遗产保护:钛金属的数字化复刻与工艺融合

古建筑修复面临 “材质稀缺、工艺断层、保护与利用平衡” 的难题,传统修复多采用木材、石材等原生材料,但存在易腐蚀、易虫蛀、稀缺性等问题。钛金属凭借 “可定制化、耐候性强、与传统工艺兼容” 的特点,成为古建筑修复的新型材料,尤其在木雕、纹饰、构件复刻中展现优势。

5.1 数字化建模与 3D 打印:钛构件的精准复刻

通过 3D 扫描、数字建模与 3D 打印技术,钛金属可实现古建筑构件的 “精准复刻”,解决传统手工修复精度低、周期长的问题(1、5)。

复刻流程:以江西乐平古戏台木雕修复为例,流程分为三步:①3D 扫描:采用激光扫描仪(精度 ±0.1mm)获取木雕残件的点云数据,生成数字模型;②模型修复:在 CAD 软件中补全残缺部分,适配钛材加工特性(如将木雕镂空结构优化为钛合金网格,保证强度);③3D 打印:采用 SLM 技术打印 TA2 钛合金构件,激光功率 180W,层厚 0.05mm,成型后经喷砂处理模拟木雕纹理(1、5)。

性能与工艺匹配:钛合金复刻构件的耐候性远优于木材,在潮湿环境中无霉变、虫蛀,使用寿命达 50 年以上;其密度仅为木材的 3 倍,但强度是木材的 10 倍,可用于承重构件复刻。沈阳北塔的建筑纹饰修复中,采用 3D 打印钛合金纹饰,纹饰还原度达 95%,安装后与原有砖石结构兼容,无明显视觉差异(1、5)。

工程案例:苏州某古园林的钛合金雕花窗棂,通过 “3D 扫描 - 参数化设计 - 3D 打印” 实现批量复刻,单扇窗棂重量 2.5kg,较木质窗棂(重量 1.8kg)略重,但安装后无变形,经 2 年服役无腐蚀,无需定期刷漆维护(1、5)。

5.jpg

5.2 传统工艺融合:钛材与古建筑美学的适配

钛金属修复并非简单替代,而是通过表面处理技术模拟传统材料的质感,实现 “材质更新、风貌延续” 的修复目标(5、9)。

模拟木材纹理:在钛合金构件表面采用激光蚀刻技术,刻制木材年轮、纹理,再经酸洗处理呈现哑光效果,模拟木材的视觉质感(5)。安徽某古祠堂的钛合金梁托,通过该工艺处理后,纹理相似度达 90%,不破坏祠堂原有风貌,同时梁托的抗弯强度达 400MPa,满足承重要求(4、5)。

模拟石材色泽:通过阳极氧化技术调控钛材色彩,模拟古建筑石材的青灰、米黄等色调(9)。西安某古城墙的钛合金补砌构件,采用 25V 阳极氧化处理呈现青灰色,与原有城墙石材色泽一致,且构件耐风化性能优异,经 5 年雨水冲刷无褪色(4、9)。

5.3 数字化存档:钛构件与文化遗产的永久保护

钛金属修复过程中形成的数字模型与实体构件,可作为文化遗产的 “永久存档”,为后续修复与研究提供依据(1、5)。

数字档案构建:江西乐平古戏台修复中,建立 “构件编号 - 3D 模型 - 材质参数 - 安装位置” 的数字化档案,涵盖 120 个钛合金复刻构件,档案通过区块链技术存储,确保不可篡改(5)。

实体备份:将关键构件的钛合金复刻件作为备份,存放于博物馆,如北京某清代王府的钛合金门簪,备份件与原修复件完全一致,可在原构件损坏时快速替换,避免文化遗产信息丢失(4、5)。

六、绿色生产与循环利用:建筑钛金属的低碳化进展

“双碳” 目标下,建筑材料的全生命周期低碳化成为行业共识。钛金属虽初始生产能耗较高,但通过低碳冶炼、废料回收及长效服役,其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逐步降低,成为绿色建筑的重要选择(6、7、10)。

6.1 海绵钛低碳冶炼:技术革新与能源替代

海绵钛是建筑钛材的原料,传统镁还原法(Kroll 法)能耗高、碳排放大,近年通过工艺优化与清洁能源替代,实现生产低碳化(10)。

工艺优化:采用 “连续镁还原 - 真空蒸馏” 一体化工艺,缩短生产周期从 72h 至 48h,吨海绵钛能耗从 12000kWh 降至 8000kWh,碳排放减少 30%(10)。云南某海绵钛生产基地采用该工艺,2024 年产能达 5 万吨,成为国内低碳海绵钛核心供应商(4、10)。

清洁能源应用:利用光伏发电、水电替代火电,进一步降低碳排放。四川某海绵钛厂配套 200MW 光伏电站,满足生产用电的 60%,吨海绵钛碳排放从 2019 年的 8 吨 CO₂降至 2024 年的 4.5 吨 CO₂(6、10)。

6.2 钛材循环利用:构件回收与性能保持

建筑钛材服役结束后,可通过重熔精炼实现 100% 回收,且回收钛材性能与原生材差异小,形成 “生产 - 应用 - 回收 - 再生产” 的循环体系(6、7)。

回收工艺:建筑拆除后的钛构件经分类、切割、除漆后,在真空感应炉中重熔(温度 1600℃,真空度 10⁻⁴Pa),去除杂质元素(Fe、O 含量控制在 0.15% 以下),重熔钛材的纯度达 99.5%,可再次用于建筑构件生产(6、10)。宝钛集团 2024 年回收建筑钛材 1200 吨,重熔后用于生产含钛高强钢,成本较原生海绵钛降低 40%(4、10)。

性能验证:回收钛材制成的 TA2 纯钛板,抗拉强度 900-950MPa,延伸率 14%-16%,与原生材差异<5%;其在 3.5% NaCl 溶液中的腐蚀速率 0.0008mm / 年,满足建筑防腐要求(6、11)。

6.jpg

6.3 全生命周期碳足迹优化

建筑钛材的长效服役特性,可显著降低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以钛合金幕墙为例,其寿命达 100 年,而传统铝幕墙寿命 20 年,需更换 5 次,钛幕墙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含生产、安装、维护、拆除)为 800kgCO₂/m²,仅为铝幕墙的 60%(6、7)。

维护阶段减碳:钛材无需涂漆、防腐处理,减少涂料生产与施工的碳排放。某滨海建筑的钛合金屋顶,全生命周期维护碳排放仅 50kgCO₂/m²,较不锈钢屋顶(200kgCO₂/m²)降低 75%(6)。

拆除阶段减碳:钛构件拆除时无有害废料产生,且回收能耗仅为原生生产的 30%,进一步降低碳足迹(7)。

七、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建筑领域钛金属应用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成本较高,海绵钛价格约 8 万元 / 吨,是不锈钢的 3 倍,限制中低端建筑应用;二是设计理念滞后,多数建筑师对钛材性能与加工工艺认知不足,设计方案难以充分发挥钛材优势;三是标准体系不完善,我国仅《混凝土 3D 打印技术规程》(T/CECS 786-2020)涉及钛材加工,缺乏建筑钛材的性能评价、安装规范(4、6)。

未来建筑钛金属材料的发展将聚焦三大方向:

低成本化技术:开发 Ti-Fe、Ti-Mn 系低成本钛合金,替代昂贵的 Nb、Ta 元素,降低原料成本 30%;推广连铸连轧工艺,提升钛材成材率至 95% 以上(4、11)。

功能复合化:研发 “钛材 + 智能材料” 复合构件,如钛基应变传感器集成于超高层核心柱,实时监测结构应力;开发光催化钛材,通过 TiO₂氧化膜降解空气中的 VOCs,实现 “防腐 + 净化” 双重功能(6、9)。

标准体系完善:加快制定《建筑用钛及钛合金材料》《钛金属建筑构件安装技术规范》等标准,明确钛材的性能指标、检测方法与施工要求,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4、6)。

八、结论

建筑领域钛金属材料的应用已从单一装饰向 “表皮 - 结构 - 防腐 - 修复” 全场景拓展,其技术进展体现三大特征:在性能层面,通过阳极氧化、微合金化实现 “美学 - 力学 - 耐蚀” 的协同;在工艺层面,3D 打印、数字化建模推动钛材从 “标准化生产” 向 “定制化设计” 转型;在理念层面,低碳生产与循环利用使钛材成为绿色建筑的重要选择。国家大剧院、日本东京湾大桥、含钛高强钢超高层等工程实践,验证了钛金属在建筑领域的可行性与优势。

随着低成本技术突破、设计理念更新与标准体系完善,钛金属将逐步从高端公共建筑向民用建筑普及,从 “小众材料” 转变为 “主流选择”,为建筑行业实现 “高性能、长寿命、低碳化” 目标提供核心材料支撑,推动建筑领域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黎家昕,王金晶,吴连铭,等. 3D 打印技术在建筑行业的研究、应用现状与展望 [J]. 科技风,2022 (11): 78-83.

[2] 任守红,董美华。超高层建筑中板式换热器的性能分析 [J]. 节能,2024 (2): 10-13.

[3] 王茜。建筑领域钛产业发展路径明晰 [J]. 中华建筑报,2024-10-22 (002).

[4] 李斌。建筑装饰用纯钛板的开发 [J]. 百科论坛,2020 (5): 1449-1451.

[5] 李娜。钛及钛合金材料在建筑环保领域的应用分析 [J]. 山西冶金,2016 (5): 51-52.

[6] 王瑞麒。钛金属材料在建筑结构工程中的应用 [J]. 管理及其他,2018 (11): 146-147.

[7] 山口英俊,等。钛阳极氧化技术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 [J]. 表面技术,1989 (1): 6-10.

[8] 李冰。稀有金属熔铸技术及其设备建筑设计探究 [J]. 中国知网,2024.

[9] 杨明,刘芳,陈久权,等。新型含钛建筑高强钢的组织与性能研究 [J]. 钢铁钒钛,2022 (1): 180-184.

相关链接

Copyright © 2022 宝鸡市凯泽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陕ICP备19019567号    在线统计
© 2022 宝鸡市凯泽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在线客服
客服电话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
0917 - 3376170
扫一扫

kzjsbc.com
凯泽金属手机网

返回顶部